ruisixinli

亲子关系--OMG心理咨询师竟然打孩子?

Q老师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也是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前段时间Q老师在办公室和同事说道:“我家小朋友(小编备注:4岁的小可爱)最近有点不服管教!我想着找根戒尺来,必要的时候‘教训’一下她。”这时候办公室里另一位老师带着惊讶的口吻开口说到:“啊!?你们学心理学搞心理咨询的人也打孩子的吗?”Q老师很坚决的和那位老师说到:“嗯,该练的时候还是得练!”……

那么问题来了,心理咨询师当父母时可以打孩子吗?

与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相对应的是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爱的教育”。“打孩子”成了亲子教育的禁忌,在很多爸妈眼里,对孩子发脾气就不是合格的父母,“动武”那就更是不可以的了,甚至有人把打孩子这一行为跟虐待孩子画上了等号,也有人说打孩子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因为心理咨询师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所以大众基本上认为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的解决者=好的教育者=完美的父母,所以心理咨询师更不会对孩子“动武”了。

然而,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并不单单是由是否被打来决定的。父母健康稳定的人格状态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至关重要,每天高品质的亲子时光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同时也能很让孩子学习与人相处,动手能力更强,语言能力也会更强,也会更加自信。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不是理由,高品质的亲子时光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父母是否用心的陪伴。

第二,良好的家庭关系。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妈妈彼此相爱,夫妻关系是所有家庭关系的基础。一对关系良好有爱的父母,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亲子关系,Bowlby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幼儿与母亲(或稳定的养育者)之间建立一种温暖、亲密、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幼儿既获得了满足,也感到愉悦。”

第三,沟通和理解。在任何关系中,沟通和理解都是很重要的,亲子关系中的沟通和理解尤为重要。在跟孩子沟通中有一些沟通技巧:聆听比讲道理更有效,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愿意接受的语言,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注意孩子的感受和非语言行为等。于海情等【1】在2002年的研究报告显示那些回忆其童年期自己想法能够得到聆听的大学生,同伴反映他们焦虑水平和攻击性低,他们自己也报告了较低水平的孤独和压抑。

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和所有家长一样会被熊孩子气得跳脚。打还是不打孩子,其实只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动手不是为了宣泄父母的情绪,而是用一种方式告知对错。方式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你选用某种方式背后的潜在动机可能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海情: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评论